English

《农业产业化发展论》序

1998-08-31 来源:光明日报 苏星 我有话说

对农业产业化,我一直还是关心的。1986年4月,我曾到山西、陕西、河南三省农村作调查。当时,农业产业化在这三个省刚刚兴起,他们叫新的联合体。这种联合体,多以专业户为基础,实行专业联合。联合体通过向农户提供技术和产前、产中、产后服务,逐步形成为经济技术发展中心。它在总农户中的比重虽然不大,也不很稳定,但农民非常欢迎。省里的同志说:农民害怕老合作,欢迎新联合。根据了解到的情况,我曾写过一篇调查报告发表在《红旗》杂志(1986年第16期)上。1995年春,我又随全国政协的一个考察团到安徽省农村作调查。这时农业产业化在该省已经有了广泛的发展,形式多种多样,生机盎然。根据调查的资料,又写过一篇题为《我国农村市场与培育市场体系》的文章发表在《求是》杂志(1995年第22期)上,其中有比较多的篇幅谈及农业产业化。由于有这样一个渊源,使我对李纪恒同志的书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我认真阅读了书稿。总的印象是,思路清晰,结构严整,文字顺畅,一个做实际工作的同志,在很短的时间里,能写出这样一本具有相当水平的理论著作,确实是难能可贵的,我由衷感到高兴。

第一,这本书的写作,是从实际出发的,即从农业产业化的生动的实践出发的。李纪恒同志长期在广西做实际工作,特别是在担任玉林市委书记以后,直接领导和组织了该市的农业产业化工作。近年来,玉林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比较快,有了较大的覆盖面,水平也不断提高。这包括: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生产基地;探索发展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组织;形成了以水果经济林、畜牧水产养殖、冬季农业为主的产业化支柱产业;形成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;积极发展了农副业产品深加工,推动了产业化的发展;加快了农副产品流通体系的培育;外向型农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的生力军,等等。这些生动的实践是李纪恒同志著作的理论源泉。从书稿中可以清楚地看到,有关理论、政策和发展战略的论述,无一不以玉林的实践为基础,尤其是对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、区域化布局和龙头企业所作的实证分析,更带有浓重的玉林色彩。从实际出发,是理论研究的唯一正确的方法。毛泽东在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的报告中说:“我们要从国内外、省内外、县内外、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,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,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,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。”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前无古人的创举,尤其需要采用这种科学方法。

第二,这本书不是一般的工作总结,作者力图使实践上升为理论,从中探索农业产业化的规律性。作者在本书的前言中说到,他是在比较系统、全面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,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,着手写这本书的。他要写的是一本理论著作。本书的第一章,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产生特征;农业产业化产生的原因、发展条件和发展历程;还论证了农业产业化概念的内涵。第二章,着重论述农业产业化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,并得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第二次飞跃的必由之路的结论。这些,都是理论问题。不容否认,从总体上说,农业产业化的理论还处于探索当中,对许多问题(包括农业产业化概念本身)还有不同的看法。正因为如此,更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遵照百家争鸣的方针,认真研究,各抒己见,使它日益成熟起来。作者在前言中说:“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习作,无论是对农业产业化实践经验的总结,还是对农业产业化理论的研究,无论是主题展开的广度,还是对主题研究的深度,都是有限的。”我很赞同作者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。

第三,这本书对于农业产业化,特别是玉林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。第四章到第十一章,论述了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、贸工农一体化与服务体系、专业化生产与区域化布局、农业企业化与龙头企业培育、科学技术与农业产业化、政府行为与政策体系、农业产业化的投入机制和指标考核体系。这一部分,不仅对玉林市有指导作用,对所有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地区和单位都有参考价值。至于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则主要适用于玉林市了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,这本书是个人的学术著作,而不是党和政府的决定。干部和群众读了这本书,可以提高对于农业产业化的理论认识,增长知识,自觉地去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,但不能把它当作固定的模式。农业产业化方兴未艾,它的发展和成熟,还要靠亿万农民群众大胆创造。作者在前言里说,他抓工作、办实事始终坚持三条:一是要看是否符合人民意愿,人民不赞成的事切不可干;二是要看是否具备客观条件,客观条件不成熟的事切不可干;三是看是否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,只图一时热闹的事切不可干。说得好!搞农业产业化,也应当这么办。

(作者系原中央党校副校长,文章编者有删节,

该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